江村大墓外藏坑(1号发掘点)内出土的陶俑
海报新闻记者 陈嘉伟 西安报道
一阵警笛划破了江村大墓外藏坑(1号发掘点)的平静,警察是考古现场的安保人员叫来的,因为几分钟前,一架无人机从1号发掘点的空中掠过。
“派出所给我说只要有无人机飞过就向他们报告。”负责1号发掘点监控室的保安老吴向海报新闻记者说到,这是12月15日开始对他新的要求,此前他只需要守好大门,盯好1号发掘点外的摄像头影像。
改变源于12月14日,当天,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汉文帝霸陵所在地,确定为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
12月15日一早,江村大墓所在地的区政府、街道办以及辖区公安部门前往1号发掘点召开了现场会,主要讨论及安排对江村大墓加强保护的计划。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汉陵考古队副队长曹龙告诉海报新闻记者,汉文帝霸陵的确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大家都知道这底下有大墓,如何保护好,仅靠考古人员力量有限。”
毕竟江村大墓的发现与文物被盗有着诸多联系。
江村大墓的发现与文物被盗“出土”有着诸多关系
6个黑陶俑
2001年,江村大墓及周边不少文物被盗“出土”,非法流入市场。2002年,6件从江村大墓盗出境的西汉黑陶俑出现在美国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上,即将被拍卖。我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及时进行了交涉。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考古学家焦南峰回答了索斯比拍卖行提出的11个问题,包括为什么说是中国的?为什么说是陕西的?为什么说是西汉的?等等类似问题。经过多方努力,这6件陶俑于2003年回到西安。随后,相关部门对这6件陶俑的来历展开了调查,最终确定是盗墓分子从江村古墓盗掘的。
曹龙告诉海报新闻记者,自那次拍卖事件后,2006年至2009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霸陵陵区进行抢救性勘探和试掘,发现了江村大墓及其陪葬坑等,还发现了“亞”字形大墓,为确定霸陵的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永嬴表示,“亞”字形在古代社会主要是帝王来用。墓葬边长70多米,东边墓道达100多米,除了皇帝墓之外,是其他墓葬的可能性不大。其他的包括诸侯王,他也就是30米到50米、60米这么一个情况。
曹龙表示,虽然也有人猜测江村大墓有可能就是汉文帝霸陵,但没有确凿证据,谁也不敢说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
焦南峰表示,其实当时就是霸陵的结论大家心里都清楚,但是需要证据来证实这点。毕竟自元代以来的相关记载和考证,普遍认为汉文帝霸陵在江村大墓以北两公里的凤凰嘴。
世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
凤凰嘴下没有坟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奉行节俭的汉文帝,要求丧事从简。“汉文帝提倡‘薄葬’,明确表示‘因其山,不起坟’。所以霸陵非常隐蔽,不像其他西汉帝陵有清晰的封土(也就是一个山包)。”曹龙表示。
再加上皇陵本身就有保密性,不会详细标注,《三辅黄图》中记载的霸陵只是说“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因山为藏,不复起坟”。郦道元写《水经注》的时候,曾经明确汉文帝陵在白鹿原上,但没有具体的地址。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汉书》治霸陵皆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所以霸陵在凤凰嘴的说法流传了很久。
但从流出文物以及后续的勘探工作所展示的证据来看,江村大墓被认为是霸陵,那么史料记载中的凤凰嘴又埋着谁呢?
2011年,在国家文物局大遗址考古工作中,陕西省和西安市的考古专家就对凤凰嘴展开了调查勘探。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勘探,工作人员在凤凰嘴没有发现人工开凿过的痕迹。
紧接着,工作人员又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勘探,耗费了近半年的时间,仍然一无所获。考古专家随后又请来了陕西的一家地矿企业,通过地磁雷达、高密度电阻法、测氡法等现代化的手段对凤凰嘴进行勘测。然而,所有的勘测结果都显示,这个千百年来被认为是帝王陵墓的地方,竟然没有发现任何古墓的痕迹。
焦南峰表示,对于凤凰嘴下没有任何古墓痕迹的事情,自己心里其实是接收到,“因为上面有江村大墓了,这个地方就是多的。”
霸陵陵区全景(窦皇后陵、江村大墓发掘点、南陵)
与窦皇后墓穴“合围”
因为在凤凰嘴没有发现墓葬,考古队员们选择对离凤凰嘴约2000米的另一座“亞”字型墓葬——窦皇后陵进行考古勘探。勘探过程中,考古队员在江村大墓、窦皇后陵外围发现了夯墙遗址,东西残长1200余米,南北宽863米,墙宽约3.5米,应为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的外陵园墙址。
这一发现证明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共处一个大陵园内,但一人一个墓穴,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的“同茔异穴”。能与皇后同葬在一个陵园,证明江村大墓的主人肯定是“帝王级。”
2017年至2018年,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西北1600米处的一组陶窑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内清理出土大量汉代板瓦、筒瓦、瓦当,几何纹方砖,陶水管等建筑材料残件,以及陶罐、陶壶、陶缽、陶盆等。根据其位置及出土遗物多为汉初的情况来看,这批陶窑应当是为霸陵营建烧制建筑材料的作坊遗址。
此外,从2017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东北、西南区域的8座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位于西南角的两座小型外藏坑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形制,坑内清理出马骨一具,另有塑衣陶俑、陶盆、陶罐等各1件。其余外藏坑均为带斜坡道的竖穴土圹,坑壁两侧有“之”字形台阶,底部有木椁遗迹。坑内遗存主要有:着衣式陶俑(个别戴有刑具)、陶器、铁器、铜器,以及漆木器遗迹等。值得一提的是外藏坑中还清理出“中司空印”、“中司空丞”、“山官”、“仓印”、“厩廥”等明器官印多枚。
从2018年至2019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江村大墓西南约3900米处的23座汉墓,其中4座“甲”字形大墓,均为竖穴木椁结构,最大者全长54米,墓室东西长20米,宽18米,深16米。该墓虽被盗严重,但仍清理出土玉衣片2000多枚,以及伎乐俑、陶编钟、编磬等珍贵文物200余件。另外,其它墓葬还出土了带有“襄城家”铭文的铜鋗等文物。
曹龙表示,根据以上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成果来看,江村大墓及其周边的遗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区,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并有显而易见的发展演变轨迹。“结合文献记载,我们认为江村大墓应为汉文帝霸陵。”
江村大墓 K32 马骨出土情况
没有“后续”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认为,本次考古工作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包括汉文帝霸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规模、形制、布局及内涵的基本掌握,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与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西汉帝国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长陵、安陵的“无为而治”,下启阳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独尊儒术”,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折射出西汉帝国国家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它带字文物等,证实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现实中的西汉帝国”的建设理念。南陵外藏坑出土的众多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是先秦两汉时期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通过现阶段的对外藏坑发掘,已经了解到江村大墓或者说霸陵的内涵与意义,所以把手头这些外葬坑发掘完就不会再发掘了。”外藏坑众多,再挖也没什么意义,所以不会发掘了,帝陵就更不会了,曹龙解释到。
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永嬴也表示,因为文物保护技术的限制,目前汉文帝陵墓不会进行发掘工作,将以保护为主。“我们会把这笔文化遗产留下来,留给后世子孙。等到他们有办法解决这些难题的时候,再去发掘会更好。如今已经确认了墓主,接下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保护。”
关键词:
霸陵
江村
发掘
考古
文帝海报直击|陕西白鹿塬上的江村